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6月6日全国爱眼日前夕,《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2024)》)正式发布。该指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在2018年版的《近视防治指南》上进行了修订。5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虽然近视率的绝对数不低,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近视防控工作的推进,2022年的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比2018年下降了1.7%。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副司长沈海屏在发布会上表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呈现向好态势。

日前,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对《指南(2024)》进行了解读。王宁利说:“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指南(2024)》不仅涵盖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也涵盖了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措施。

相对于2018年版本,《指南(2024)》增加了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分期:近视前驱期,即远视储备不足的儿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综合措施干预,可有效减少近视的发生;近视发展期,儿童青少年通过用眼行为干预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效的矫正和控制措施,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期,应监测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警惕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进展;病理性近视期如视力无明显下降,可定期监测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底结构变化等,如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显著增加、持续闪光感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关于新增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的内容,王宁利解释说,目前,临床诊疗上关于近视的分类,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公共卫生层面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将近视防控措施和技术针对性落实到不同屈光状态的人群,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近视防控工作开展。

《指南(2024)》还增加了远视储备相关内容。新生儿眼球一般为远视眼,屈光度约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一般约到12-15岁发育为正视(屈光度为-0.50—+0.50D之间),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如果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如在6岁前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则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王宁利说,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

由于儿童青少年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即远视储备不足。王宁利表示,为保护远视储备,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孩子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

《指南(2024)》中提到,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重要保护因素。因此,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个小时。记者注意到,2018年版本《近视防治指南》并没有户外活动的最低时长要求。

王宁利说,目前,学生群体近视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因此,不仅要倡导去户外,还应进行户外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对多种疾病达到防控的目的。

《指南(2024)》的第四部分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这是对2018年版本《近视防治指南》第四部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的更新。王宁利解释说,单纯性近视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对于儿童青少年,还要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因此,《指南(2024)》进一步明确了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措施,旨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控专业技术人员等为儿童青少年选择适合的方式。

王宁利强调,近视矫正手术后,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杨曦、李楠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